公司简介
企业介绍 历程回顾 企业宣言 企业荣誉 精英团队 人物天地 万安大事记 公墓变公园
园区规划
主题广场 陵园设计 未来愿景 荷花湖 寿山区 福山区 宝福园区 风水元素 陵园变花园
成长历程
亚洲殡博分会场在万安园举行 省厅领导及各大陵园参观万安园 全省公墓报告会在万安园举行 港澳专属一条龙百年善终服务 万安园面向港澳客户专属服务 总经理应邀出席民政部公墓管理审查会
核心优势
山环水抱 风水宝地 生命公园 阳光生态 高速通达 交通便捷 权威认证 行业领先 依法依规 性价合理 葬式多样 品质保证 专业服务 优势明显 公益殡葬 品牌领先
公益万安
万安园举办930烈士公祭活动 公司开展增城一日游活动 有爱不孤独·达观义工广州行 第二届花坛葬81名逝者安葬仪式 万安园举行生命大型放生会 公司举办增城生命教育之旅 万安园举办“茶”文化交流会 第十二届重阳敬老爱老文化节 万安园举办社区唱红歌活动
地面全景
沙盘导览
企业资讯
行业资讯
人文纪念
碑文墓志
殡葬文化
法律法规
成品墓区
其他墓区
殡品服务
红会缅怀
2019器官捐献者缅怀活动 2018器官捐献者缅怀活动 2017器官捐献者缅怀活动 2016器官捐献者缅怀活动 2015遗体捐献者缅怀活动 2014遗体器官捐献大型公祭 2013省红会纪念园大型公 2012省红会纪念园大型公祭 2008省纪念园落户万安园
捐献名单
2018至2019捐献者名单 2017至2018捐献者名单 2015至2016捐献者名单 2014至2015捐献者名单 2013至2014捐献者名单 2012至2013捐献者名单 2008至2012捐献者名单
名人纪念
罗品超 杨之光 丛 飞 东荡子 邢 丹 姚贝娜 吴介民
烈士纪念
杜镇营 王汇敏 王方珍 曲宁江 曾江仔 郑兴宏 刘湘穗
民间纪念
范记梅夫妇 李贵芳 王四妹 赖嫦 冯志容 何年发
各地至万安园交通路线
在珠江三角洲,广州殡葬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广州人历代多采用土葬,有"万物归于土"、"人死归土"和"入土为安"之说。因为传统的观念认为死后土葬是天经地义的事,由此习俗相沿,人死后多采用土葬。这也与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土地肥沃、世代的农业社会有关。农民靠土地生活,认为土地是生命之本。人死后埋于土中是使灵魂得到安息的最好办法。加上在封建社会中,土葬是最有条件表现等级差别的丧葬形式。因为只有土葬,才有必要建造能长久保存的标志作为死者生前权势和地位的象征物,比如颇有气势的墓碑、墓道、拜台、石人、石兽、华表等。每年清明和重阳扫墓时既表示了对死者的追悼之情,又维系了家族的关系显示了排场给活着的人以满足。在广州民间迷信"风水"的人不少富贵人家往往请风水先生为其先人"寻龙踏穴" 欲寻得一"风水宝地" 希望将来福荫子孙造福后代。所有这些都使土葬之风长兴不衰。在南粤那些早年祖辈到海外谋生亲属旅居海外短时间未能赶回的,还有把棺柩停于庄房历时三、五年甚至数十年而不葬的。当然,现在的珠江三角洲一带 这些旧习俗已难觅其踪了【正果墓地】。
古代土葬有棺外加椁的,而近代则很少用椁。明代盛行用砖结构,现在广州人称之为"明冢"。近代不少人于棺柩落葬后在冢面建墓 欲使先人的坟墓永久保持。据宣统三年《番禺县续志》记载,乡俗葬后数年,每年起棺捡骨另贮瓦塔,俗称"金塔" 名曰拾金。拾金的习俗一直保持到20世纪90年代,直到政府坚决取缔土葬后,除旧坟迁葬到国家合法公墓之外 "拾金"现象已很少再见到了。
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富裕了,通过建坟光宗耀祖、祈求先人之墓福荫后代的封建迷信思想抬头。土葬之风在不少农村根深蒂固,环境被破坏,土地被蚕食,风气被败坏。政府有针对性地强化殡葬管理,深化殡葬改革,大力推行火葬。有些人想不通,认为中国人几千年来,祖祖辈辈都是土葬,为什么现在就一定要火葬。其实,火葬在我国早已有之,最早可见诸于先秦史籍。但在当时不过是一种地域性,民族性的存在。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族,原以土葬为重,视火葬为异端。到汉代随着佛教的传入,改变了一些人的传统观念。印度僧侣来我国传授佛法,也传授了火葬。在僧人死后焚身的影响下,火葬扩大到民间。唐、宋时期,中原地区已有不少人奉行火葬。特别是南宋时,江南地区人多地少,火葬之风更盛。虽然,两宋朝庭都曾下诏严禁,如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下诏书说-火葬"宜禁止",南宋高崇也曾两次批准臣属关于禁止火葬的建议。但是民间"以火化为便 相习成风 势难遽革"。也有另一种说法。现藏于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的民国38年6月11日的大光晚报就有一篇文章认为:"火葬原不是近代才发明的,也不单是源于佛门。考查宋代历史,知我国早已有之。不过只在江南一带,大都贫苦者为之"。直至清朝在广州地区仍有火葬现象可寻。如在广州的从化,据清同治九年1870《广州府志》记载"从化人质扑不豪华民勤耕儀无他伎艺……族分良贱婚嫁择偶,葬溺于堪舆,并有火化者。"宣统元年的《从化县志》卷一"风俗下"也有记载"丧制道家礼,向有作佛事者。葬则多溺堪舆家言,好争善地,小民或有火葬"。在广州的花县现为花都市,据民国13年《重修花县志》卷二"风俗"记载"丧葬大家 犹存古礼或用齐道增醮第泥于风水之说,有多年不葬者,有家贫而火葬者,此习俗相沿之弊,不可不急为救正也。"广州的近邻南海,直至清代也仍有火葬踪迹可寻雍正十三年 上谕古之葬衣之以薪葬于中野,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所以通变宜民而远其仁孝之心也。本朝肇迹关东以师兵为营,迁徒无常,遇父母之丧,弃之不忍,携之不能,故用火化以便随身奉侍,聊以遂其不忍相离之愿非得已也……录自道光十五年同治八年重版的《南海县志》卷一"丧葬" 。
应当说,近代广州的殡葬史,就汉族而言,基本上是以土葬为主的。满族同胞是在乾隆21年---1756年 到广州最初是八旗军队原定三年调防一次,死亡后火化运回老家,及后因固定不调走,搞满族八旗茔地,实行土葬。民国时期,因受封建礼教和旧习俗的影响,除佛教僧人外,办理亲属丧事时仍习惯采用土葬,办火葬的为数不多。广州解放后,于1958年开展殡葬改革,推行火葬,逐渐改变市民的观念。1961年广州当时的"银河火葬场"兴建的两台柴油火化炉投入使用以前烧的是煤,1966年8月广州市殡仪服务站自动停止抬棺土葬业务,采用火葬的日渐增多。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广州殡仪馆办理丧事的均采用火葬。到1970年广州银河火葬场改名为广州市火葬场后,广州市民丧事火化已相当普遍了。但在郊区和农村地区,火化率还不高,有的地方甚至基本上是土葬。
1997年,广州市第三次殡葬工作会议后,广州市政府和各区、县级市签定了殡葬管理目标责任状。1998年广州市取消土葬改革区 将番禺、花都、从化和增城的农村和山区全部划为火葬区之后,广州市殡葬服务公司先后在黄埔、白云、芳村等城乡结合部设立殡仪服务网点,并实行电脑联网。白云区太和镇石湖村设了殡仪服务点后,村里还把三名忤工组织起来,负责协助村民办丧和制止偷葬行为。1999年经市政府同意成立广州市殡葬管理监察大队。强化殡葬执法,制止强抡尸体查处偷葬行为,查封地下棺木店,收缴冥币、元宝等封建迷信品。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广州市十区两县市的火化率已达到99.8%。到2001年,更要求达到100%,民族政策规定的10个少数民族除外。在广州千百年来殡葬的火土之争,经过解放后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顺应国情划上了句号。广州从此杜绝了土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