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0-82819162、 13928931255
绿色生态葬区现已发售,生态节地葬:4800元起!
20191106143443342
园区地址:广州市增城区正果镇光明村
前台电话:020-82819162、82495422
邮政编码:511390

广州服务联系
服务电话:020-82495422、28946303
邮政编码:510030
Q Q 微信:154493898 工作时间在线
Latest News
最新资讯

浅淡转型路上现代化新文明殡葬

浏览: 作者: 来源: 时间:2016-03-04 分类:行业新闻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和经济转型正加速进行,高耗能、高资源消耗生产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殡葬是人类自然的淘汰......

我国社会面临着深刻的社会转型,社会关系、社会心理、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等方面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我国历史源远流长的殡葬业,如何适应当前社会形势的发展,将新时期殡葬文化与现代殡仪服务完美融合,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文明殡葬步伐,是当前必须正视和正确解决好的一项课题。

求变:用现代化审视源远殡葬史。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和经济转型正加速进行,高耗能、高资源消耗生产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地坛宝座,经典墓穴殡葬是人类自然的淘汰,是对死者遗体进行处理的文明形式,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创新求变,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殡葬同样需要转型发展。

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并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殡葬是人类自我意识达到高度清晰的产物,因而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之一。原始人对“弃尸”已经看不下去,心中不忍,于是产生了殡葬。殡葬事业是一项古老又全新的行业。说它古老,因古来就有,在我国最早记载从事殡葬服务的是西周的国家一级官吏,被称作为“冢大夫”及“墓大夫”,但当时这二类官吏只为国家官吏提供了殡葬服务,且具有垄断性及世代世袭性。西周之后,殡葬活动逐渐商业化,而形成了一种行业。现代中国殡葬业,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后,揭开了殡葬业的新篇章。

所谓殡葬,“殡”是祭奠或悼念死者,即丧礼;“葬”则是安葬遗体的行为。殡葬服务就是围绕安置死者而提供的各种服务,包括遗体接运、整容防腐、告别、火化等方面。这些都渗透着传统的殡葬文化,那么现代先进的殡葬文化也应在这些方面进行潜移默化的改造,最终形成具有先进观念的现代化殡葬文化。从历史的观点看,“现代”意味着是与“传统”相对的文化和进步。传统殡葬深烙着以往时代的精神和文化,而现代殡葬,一方面是对我国传统殡葬文化的扬弃,另一方面是科学确立其人性化、人道化与人文化的发展方向,实现向人的社会功能的转变。

前面说过,殡葬行业历史悠久,各行各业能与之匹敌的恐怕不多,这是可引以为骄傲的。但如果搞得不好,反会成为发展的包袱。从人类发展看,四大文明古国都曾有过灿烂的辉煌,但“先发优势”并没有转化为历史发展的现代优势。就微观看,殡葬行业要努力把深厚的历史财富转化为当今跨越发展的动力。翻开中国殡葬史,人们就会感到其文化的魅力。历史上所有殡葬活动,无不与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联系在一起,这才形成博大精深的殡葬文化。古老的历史传承,推陈出新的时代演绎,是其活力之所在,命运之所系。

求新求变,不断创新,是现代化的特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殡葬需求也较以前有了发展,传统的丧葬用品销售等服务已不能满足需求,遗体化妆整容、鲜花、礼仪等现代殡葬服务为更多人所需要,临终关怀、哀美等人性化需求也开始在部分发达地区出现,这对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们对生命非常尊重,往往在生命逝去后,会转变为对丧事办理过程的慎重。作为公共服务单位的殡仪馆,就要恪守“尊重生命、人文关怀、传递心愿、传承孝道”的服务宗旨,坚持人文化、个性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服务理念,致力于传承传统殡葬文化与弘扬现代文明的殡葬理念相结合,适时提供文明的、更具技术含量的殡仪服务,积极研发殡仪服务项目,满足日渐多样化、个性化的殡葬需求,形成自己独有的殡葬服务体系,推动殡葬改革事业的和谐健康发展。

求活:用新文明取代传统文化

社会的转型,必然引起社会结构、观念形态、经营方式等方面的变革。殡葬业作为社会机器的一部分,必然要随着社会大齿轮的转动而转动,必须进行同时的改革,用新文明取代传统殡葬文化。

所谓的新文明,就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更大的和谐。新文明一词,最早见于李二和《出土的语录》,新文明时代是相对于文明时代而言。新文明殡葬是运用现代化手段,体现新时代特征,彰显时代文化、文明和进步方向的殡葬。文化就是社会、人类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在这个“总和”里就有“殡葬”,所以就有殡葬文化。它是活人的文化,因为是活人创造的文化;它来自生活,不分民族、宗教和信仰,是人生最后一道风景线。殡葬文化,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并沉淀下来的,集中了人们对死亡的认识、生存的价值、人性亲情等关于人类本源性问题思考得出的结论。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曾说过这样的话:“关于发展,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营销,一流企业靠文化。” 这句话对殡葬业也是适用的。当今殡葬者要在继承、改造传统殡葬文化基础上,创造新的殡葬文化,做移风易俗倡导者,引导殡葬文化向科学文明的方向前进。在我国的传统文化语境下,“生死事大”、“入土为安”,一直是人们信奉恪守的基本文化信条和文化心理,将治丧提高到“孝道”的高度,形成了“孝道”的殡葬文化。其实,孔子的“慎重追远,民德归厚” 已经成为殡葬界公认的行业宗旨,这精辟地概括了殡葬行业的社会使命。殡葬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根据社会和时代发展,不断充实和丰富殡葬文化的内涵,传承优秀的人文文化,纯化民风民俗,与时俱进、更好地为建设和谐社会作贡献。

殡葬业发展到更深的层次,就涉及到生死关,这是世界观的重要内容。谈到死亡,人们都有很多忌讳,其实它是生死学的一部分。生老病死是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然而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殡葬从业者由于整天与遗体、骨灰打交道,不仅脏、累、苦且晦气。使殡葬工作者难以正常的心理状态面对生活,据调查,有一半殡葬工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有的殡葬工一辈子也接不到几张婚礼请柬,即便接到了,凑上份子也尽量不参加喜宴,长期就落下“心病”。尤其是逢年过节,他们心里更加寂寞,别人可以串个门,走亲访友,但他们下了班就呆在家里。殡葬化妆师每年为千家万户减少悲伤——不管逝者面目多么吓人都要化好妆,让逝者有尊严的离去,让亲人得到最大程度的安慰,但化妆师一辈子跟人握手的机会却很少。对其他行业来说,在电视、报纸上做公益宣传是很平常的事,可殡葬业这样做就会遭到白眼甚至有人投诉。开发票填写抬头是必须遵守的账务管理规定,但殡葬工一提到自己单位,就会遭到服务员的白眼和发出让人难以接受的“笑”。

其实,殡葬工和我们是一样的人,有同样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但为什么社会上不少人对他们另眼看待呢?是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大家都不想死,想好好的活,进而惧死,累及到害怕为死者服务的殡葬工。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死亡意识是无法回避的,就像死亡是无法迥避的一样。但死亡是生存的事实,有死亡才有生存。对死亡的意识和恐惧,只能用意识去战胜和克服。征服死亡意识的意识,存在于每个曾经活过或现在活着的人们的心灵深处。

殡葬工作者要把殡仪馆改建成集殡仪服务、殡葬管理、人文教育、专业培训、休闲静心、低碳环保为一体的园林式单位。在这里,不仅是送别逝者的地方,也是一个殡仪文化的展示地、人文教育的阵地。让生命延续,让精神不朽,用温暖盛绽生命的光华。曾几何时,扫墓者携带的祭品五花八门,从最普通的香烛、水果、糕点,到冥币、股票、金砖、轿车、别墅等不一而足。更有甚者还出现了“二奶”、“三陪女”,可谓应有尽有。而如今,更多人乐于购买一束鲜花寄托哀思。现在,最好的葬礼不是单调的哭泣与黑纱,不是“三鞠躬、转一圈、握手三秒”的“313模式”, 这样再经典也令人发闷,必须创新、提升,搞柔和的、甚至是温馨的葬礼,这就需要礼仪师的创意策划,因人而宜策划成个性化丧礼。悼念不仅仅是悲伤和恸哭,高雅的葬礼将成为人生一个美丽的谢幕,这是典型的哀美,哀伤而美丽。

求实:用新理念引领殡葬改革。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有两对基本矛盾:一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有着密切关系。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日益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殡葬业作为服务业,同样不能背离这个目的。由此推断:一旦传统的殡葬服务不能满足公众日益提高的对殡葬活动需求的时候,殡葬改革随之发生。改革本身不是目的,改革是为了克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是为了社会进步而开路。

毫无疑问,殡葬活动与人类进化发展紧紧相随,但殡葬业作为服务业,成为一种产业形态,还十分年轻。事关“身后事”的殡葬业,必然要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相一致,难以游离在外而自成一态。因为,殡葬业作为民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处于继第一次殡葬改革后再次转型的关键时期。与上一次殡改不同的是,这一次转型面临着更为艰巨的课题,即如何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高速发展,将传统殡葬业创新为现代化的殡葬业,让“两个世界的人” 都满意。

改革对于每一个殡葬工而言,也存在着内力和外力的问题。内力是本人有没有改革的欲望、改革的冲动和改革的能力。因此,要解决好职工的内在动力,充分把职工改革积极性调动起来,把改革潜能激发出来。大家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在转型、社会在转型,风水已经转了,土壤也改良了。我们必须得跟着转,不跟着转,就会因“离心力”被“大转盘”甩出去,就会被淘汰出局。因此,我们要在转型路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紧握时代脉搏,思创新、谋发展、图跨越,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个性化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殡葬改革初期提倡的花圈、简单遗体告别等寄托哀思的形式,已不适合群众的“胃口”。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资源的锐减和环境的恶化,引发了殡葬业的一场以解决遗体处理与人类生存环境为核心内容的崭新革命,倡导低碳祭祀、绿色殡葬成为我国殡葬业的转变方向。所谓绿色殡葬,广义的定义是指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设施设备和先进管理理念,以促进殡葬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殡葬综合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殡葬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殡葬模式。而狭义的绿色殡葬是指按照环境保护的理念,即推行殡葬改革,减少资源消耗,减低并控制污染排放。绿色殡葬方式的不断丰富,是人民思想的进步,更是人民对殡葬文化的全新认识,提升了整个社会对殡葬文化的认识高度。

殡葬改革就是要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跨越发展为目标,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和特征,深刻阐明殡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坚持殡葬改革不动摇,促进殡葬事业发展不停步,提高殡葬服务水平不放松。一是建设服务殡葬。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提高殡葬服务质量,不断拓展服务项目,创新服务方式,实施服务品牌战略,增加社会认同感和满意度。二是建设绿色殡葬。绿色殡葬是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引伸出来的,绿色环保低碳模式是殡葬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要逐步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摒弃殡葬陈规陋习,彻底消灭“白色消费”。三是建设文化殡葬。宣传中国百姓的传统美德,继承和发展殡葬文化,用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等形式更好地发挥渗透力,逐步上升到满足群众的心理寄托和精神需求的高度。四是建设创新殡葬。加大研发力度,加强火化焚烧、遗体防腐、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殡葬技术创新,在推进现代殡葬进程中充分发挥各种创新的支撑作用。五是建设和谐殡葬。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公平正义,加大政府公共财政保障力度,实现殡葬改革由行政命令到政策奖补的转变,达到殡葬服务均等化。

我国的殡葬业现在正处于一个革故鼎新,启步走向文明与现代的阶段。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的今天,殡葬业正在跟随时代的进步,开展了一系列的思考与改革的实践,呈现出一番欣欣向荣的新局面,心将为构筑和谐殡葬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