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台湾的丧礼文化不断在改变,过去民意代表等政治人物出席告别式,被认為是很给丧家「面子」,让家属「歿荣存感」。
但随著时代改变,政治人物已渐成「不受欢迎人物」,部分家属甚且直接树立告示牌拒绝,要他们别来打扰。
台湾殯葬习俗近年来改变相当大,过去有政治人物以参加公祭知名,因勤於跑丧礼公祭,争取到许多的丧家的票源,一路从地方议员爬升到立委、县市首长,成為政治界的范例,让许多政治人物争相仿傚。
只要选区内有丧事,即使没有邀请他们也会自己前往公祭现场,希望博取好感、做好选民服务。
但是,这种专為选票跑公祭的形式,已逐渐被家属认為是「打扰」的行径。有些家属更表明谢绝不干人士来上香公祭,让这些非亲非故的政治人物经常吃到闭门羹,被列為「不受欢迎人物」。
為避免不必要的尷尬,公司也会為丧家製作「谢绝不相关人士参加公祭」的看板,树立在告别式场前的明显位置上,希望这些专门「跑公祭摊」政治人物、民意代表们「知所进退」!
暗渡陈仓?
台北市政府糟蹋民眾爱心助丧捐款初衷
臺北(台北)市政府每年接受民间助丧捐款高达数千万元,这些原本立意济贫助丧的善款,却长期被用於联合奠祭和环保自然葬的政策推动上,而无力殮葬的民眾或真正需要被济助的弱势家庭,只要没有参加联合奠祭、环保自然葬反倒无法获得济助。臺北市政府这种本末倒置、滥用善心捐款的作為,恐违反慈善捐助伦理与正义,建议应检讨改进。
对许多国人来说,「助丧」是帮助穷困、无力殮葬的民眾或家庭,助丧是行善事,积大功德。大部分民眾愿意捐款,无非是希望达到济助贫弱和帮助他人的行善目的,而非拿钱去捐助有钱或有能力办理丧事的家庭。况且民间观念,办丧事一般大都不愿意在死后接受别人的帮助,因為「死了还欠别人」於亡者是不好的。
根据臺北市政府公布统计,以民国106年和107年(2017年和2018年)捐助款為例,每个月平均民眾助丧捐款约在350万元以上,每年总捐款高达4000万以上(约900多万人民币)。
助丧捐款名目包括:联合奠祭、火化棺木和罐、长年无人整理坟墓。对这些捐款的善心民眾来说,大多认為自己做了好事,帮助穷困者殮葬,出发点和期待若不是助贫行善,就是希望积累功德,因此臺北市政府才能每年收到超过4千餘万的助丧捐款。
值得深思的是,对捐款民眾来说,他们知道自己所捐善款不是帮助贫弱吗?他们知道自己的捐款其实是在协助臺北市政府推动联合奠祭和环保自然葬吗?更有甚者,报名参加联合奠祭或环保自然葬的民眾是否知道自己是「被助丧」?亡故亲人和自己的家庭其实是用了别人捐款来办丧事,减轻丧礼费用。并且,这些有经济能力办丧事的家庭运用善款获得补助,符合慈善伦理与正义吗?
臺北市政府是依据民国77年发布「臺北市政府办理联合奠祭实施要点」办理并接受民间捐款,从最开始募款名目只有联合奠祭和火化棺木、骨灰罐,后来又加了长年无人整理坟墓项目,「帮助」对象也从参加联合奠祭,再增加服务「崇尚庄荣简约环保,珍爱大自然」之民眾。
在臺北市殯葬管理处的网站上,民眾进入的「线上爱心捐款」网页内,虽然有写明服务对象、用途说明,也有公布捐款明细,但其实所载内容并无法让捐款民眾清楚明白自己捐款具体用於何处、实际济助到哪些人。
而对参加联合奠祭和环保自然葬「被助丧」的家属来说,运用别人捐款每位亡者或家庭使用到的善款补助估计约近3万元左右,接受补助品项和内容包括:火化棺木、骨灰罐、火化棺木内固定大与棺木间空隙之礼仪用品、头脚枕、水被、联合奠祭礼堂布置、乐队、推棺服务、供品、骨灰罐刻字及瓷质相片粘贴、接送到环保葬区服务交通费用、火化瓦斯费、遗体冷藏费、遗体火化使用电费、联奠乾冰费用等。
臺北市政府基於政策考量推动殯葬改革无可厚非,推动简葬或洁葬作法也无不可,但将民眾助丧的爱心捐款用於推动和宣导的政策上,这些善款既未实际助贫济弱,也没有直接用在需要帮助的民眾和家庭,甚至贫困家庭也没有报名联合奠祭的优先权,是否已违反善款运用伦理与正义,值得接受公评。
而每年下来至今累积1亿9千多万元(约4500万人民币)善款,未来该如何运用也值得市府再深思、妥善评估,以免辜负爱心民眾助丧的初衷和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