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经济危机还未出现复苏的迹象,再加上老美和我国的贸易摩擦,就业很不容易,屡屡有大学生签约殡葬行业的消息。这实际上不奇怪,市场经济就是这样,有需求就有发展,当今各行各业都在“升级换代”,殡葬业当然也如此,这里蕴藏了巨大的商机。笔者这里提出一个新的殡葬形式:遗体和“灵魂”分别安置。
瞿秋白狱中题照:“人如果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皮囊;如果没有的话,要这皮囊又有何用呢?”。这充满哲理的话道出了一个真谛,人是有灵魂的。人活着,灵魂附在这“皮囊”上;人死了,灵魂和肉身就分离了。所以,我认为殡葬业就是处理分离“肉身”和“灵魂”的行业。
人死后,尸体不过就是堆“垃圾”,对垃圾我们一是要尽可能发挥其剩余作用,二是不能对环境造成污染,而这后者显得更重要。不过,现在采用最多的做法是直接火化,而这种做法是违背上述两点的,完全有改革的必要,我这里提两点建议,供参考。
一是大力推行海葬。人体是自然物,这样做不存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海实在太大了,安葬于此也是最浪漫的事了。如果担心被鱼吃了,人再吃鱼,心里难以接受,可以考虑采取葬于非鱼群活动区,延长在大海中的存在时间,使“食物链”拉长。如葬于较深的海域,先让微生物去腐蚀掉这尸体。
二是恢复“土葬”,但在地面上不留“记号”,也就是讲不存在占用土地的问题。中国西部和北部有大量的荒漠之地,现在铁路又比较通畅,哪里需要造林了,可以先掩埋一些先人们的遗体,然后在上面造林,这样也有利于树木的成长,也是先人给后人们留下的最后恩泽。当然了,这需要统一规划、设计,不是让你乱葬。
这两种处理方法从经济角度上讲是有条件的,现在火化一具尸体费用都要过千,甚至数千元、上万,而上述方法主要是运输(冷藏)费用,一旦实行产业化,费用不会高过火化费用。
那么,或许有人会问:这样处理是不是不够“人性化”呢?
这就涉及到如何处理“灵魂”问题了。人走了,后人们需要缅怀,需要祭奠,我们上哪里去呢?这就需要另一个建议:每个地方应当建立“纪念堂”(我暂时取这个名称)。建在城郊风景比较好的地方。每个过世的人都可以在这里登记,建立牌位。也可以保留先人们的影视资料,把它们刻成光盘存放,然后拿出微信扫一扫便可以知晓先人的事迹。
为了显示孝心,为了显示先人的“伟业”,你可以建豪华的“牌位”;你也可以和大家一起刻在一块石碑上。总之这个“纪念堂”建造十分灵活,可以向高空发展,也便于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也提供不同档次的安放需求,也避免了今天日益凸现的“死不起”(安葬土地贵)的问题。更有意义的是可以和城市园林化联系在一起,和文化联系在一起,每年的节假日(尤其清明节)可以搞一些隆重的祭奠活动,和人们的修身、休闲、郊游联系在一起。
殡葬改革是个移风易俗的事情,笔者觉得这种方法是真正的、得到各种意识形态认可的安葬形式是“入土为安”,是要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遗体无论入土还是下海都是符合这种意识的。人们已经能接受火化,这种形式应当更能接受。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死人”和活人争地问题,也可以解决人们对先人的缅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