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仅有两段桥栏杆(画圈处)露出地面 摄/法制晚报记者 崔毅飞
2002年的土桥,两侧桥栏杆露出地面还有一米高 资料供图/梁欣立
被放在桥旁的镇水兽 摄/法制晚报记者 崔毅飞
土桥村、城铁土桥站、东六环土桥新桥,通州有不少以土桥命名的地方。但真正的土桥却隐没在一个现代社区里,长年被埋无法示人。
3月16日,本报曾报道海淀的肖家河古桥藏于地下三十余年,专家已递交文物认定申请。
通州的土桥即便有文保单位的身份,也未能摆脱被埋的命运。
现状
仅剩两段桥栏杆露出地面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秘书长梁欣立介绍,京杭大运河北京段有一座广利桥,就是北京人俗称的通州土桥。
梁欣立走访过北京的240多座古桥,通州土桥的保护状况,让他颇感无奈。
近日,记者和梁欣立来到通州张家湾镇的土桥村,如今这里已成为现代化的小区。在7号和8号楼之间的砖石地面上,卧着一尊2.3米长的青石巨兽,背披鳞片、长尾回蜷,有一股不怒自威的霸气。梁欣立称,这是一尊明代遗物。
小区里的老住户都知道这叫镇水兽,它的西北侧有两段条状石头,高出地面约10厘米,行人很难注意到。
梁欣立表示,这就是著名的通州土桥,“露出来的那两段是桥栏杆,其余部分都埋在地下”。
区级文物没挂文保标志
早在1959年,土桥及镇水兽即被列为(通县)县级文保单位,现在不仅是通州区级文保单位,也是京杭大运河北京段的登记文物。但记者在现场没有看到任何文保标志,更不见有保护措施。古桥所在地现在是小区停车场,司机驾车若不注意,很容易从桥栏杆上碾压而过。
眼前的景象,让故地重游的梁欣立连连叹息。他上次造访土桥村是13年前,当时的土桥还未被彻底掩埋。小区多位老住户回忆说,早年间河道里鱼虾肥美,土桥下方可行船。但随着河道荒废,此情此景已不复存在。
探因
修建楼房古桥被埋
从昔日车船往来穿梭,到今天被埋藏地下,土桥如何成了这般模样?记者通过查阅资料,大致勾勒出这一演变过程:
《北京名胜古迹辞典》记载,嘉庆七年(1802年)以后,北运河改道,土桥渐废。《通州文物志》记载,土桥下的河道遗址,于1998年被张家湾镇政府下令填塞,桥洞、记事碑被掩埋,且将镇水兽放至地面。
据梁欣立介绍,2000年修建京哈高速经过土桥村时,施工车辆把多余的土方卸在干涸的河道内,填平了河床。这使得桥体被埋,只剩桥面两段高约1米的栏杆和一只镇水兽。从他2002年在现场拍摄的照片看,土桥两侧的栏杆尚能完整示人。
照片显示,每段桥栏杆由三块青砂岩栏板组成,上面雕刻着素面海棠池纹,看上去优雅大方。梁欣立称,当时的土桥上还可行车,但桥面以下部分已看不到,曾经的河道成了一片庄稼地。“大约在2004年,土桥村变成了小区,土桥的栏杆又被埋了一部分,所幸没有被全部掩埋或彻底拆毁。”
提议
建下凹式古桥公园
对于土桥的保护现状,梁欣立提议可建成“下凹式的古桥公园”。他判断,现在桥面可能在地下1米处,再向下约2米便能看到桥洞,“也就是下挖3米,就能让土桥的原貌露出来”。
他还提到,桥的东北侧有文字石刻要发掘,还应配以排水设施。这样修建后,可为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公园,提升小区的文化底蕴,最大程度发挥文物价值。
梁欣立举例,通州三教庙的泮桥,就是做了下凹式的改造,供游人参观。
回应
将立碑安装护栏
张家湾镇政府文体中心负责土桥文保工作的范女士称,今年年初已将土桥的保护工作列入计划,“将在土桥及镇水兽四周修建护栏,立碑明示”。
对于土桥被埋的现状,她解释说暂时的掩埋是历史问题,也是一种保护方式。至于何时让土桥重见天日,范女士称还没有相关规划。
古桥被长年掩埋,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副研究员刘卫东认为,这么大的一座石桥,原来是在外面呼吸,你给它埋了起来,环境的变化肯定对文物有损害。而且当地是因桥得名,土桥又是文保单位,掩埋文物的做法肯定不妥。
土桥正名广利桥,初建于元代,是京杭大运河北端码头张家湾入大都城的重要桥梁,初为木架铺板,板上铺夯灰土,因车马过往不分昼夜,灰土时毁时铺,遂俗称土桥,土桥村也因此得名。明初,土桥改建为石桥。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修,为南北向单孔平面石桥,长10余米、宽近6米,嵌重修记碑一块。
相关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四条: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文物保护,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确保文物安全。基本建设必须遵守文物保护工作的方针,其活动不得对文物造成损害。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第4条:文物古迹应当得到合理的利用。利用必须坚持以社会效益为准则,不应当为了当前利用的需要而损害文物的价值。发挥文物古迹的社会效益,首先要通过有效的保护手段,真实地展示其自身的历史形象。对文物古迹保护的质量,是衡量保护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记者 崔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