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入土为安”成为中国特有的一种丧葬文化而被流传下来,并常常被很多人挂在嘴上,意思是
让亡者安息、生者安心
历史上有关“入土为安”的记载,早在晋朝时期就已经在民间流传下来了,而且后面还有多数人都不知道的两句话:
第二句:入陵为贵
陵,自然是指陵墓。在古代,皇帝视选陵墓为头等大事,一登基便开始寻山清水秀的宝地来建造皇陵,以保佑
江(皇)
山(权)
稳(不)
固(倒)
从战国时期开始,凡是皇帝的坟墓都用陵墓来代替了。因此,只要一说道“陵”,就是指皇帝的。葬有明朝十三位皇帝的明十三陵、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清朝皇室的清东陵、武则天的乾陵……
埋的全是曾经天下间最尊贵的人
皇帝为了表现出自己的权威,其坟墓修建得也同宫殿一样,不仅雄伟,而且十分巨大,如同山陵一样,因此,皇帝的坟墓都称为陵墓。
阴宅都是普通人住宅的好几倍
如果入“陵”还不算富贵,那怎么才算?
第三句:入塔为尊
比皇帝死后更尊贵的,还大有人在。开动脑筋想想,古时候比皇权还能控制人心的是什么?那必然是神秘的宗教力量。
得道高僧圆寂后,他们的归宿不是入土,也不是入陵,而是入塔。筑陵建塔则是历来极为尊贵的丧葬方式之一,尤以塔葬为最。
入塔后,高僧大德依旧能得到人们的尊敬、供奉和祭拜,并将他们的功德和智慧传承下去。
塔中设灵位,是根据如来佛涅槃后,舍利子分放在他身前经常讲经说法的八个地方,用塔的方式存放,供后人膜拜瞻仰。后来许多高僧圆寂后,也效法如来入塔的方式,将存放塔中,在往生的世界里继续聆听佛的教诲。如今,一些地方和寺庙的灵塔、海会塔、塔林里,已经开始安放普通人的骨灰,以节约土地和老百姓的支出。
柬埔寨领导人西哈努克亲王去世后,骨灰被供奉在金边的庄严佛塔里。
著名香港明星梅艳芳、张国荣去世后,家人斥巨资把骨灰供奉在志莲净苑的宝莲寺
上海某名寺一幢七层宝塔地宫开放1万个骨灰灵骨放置处,迅速被认捐一空。
广州市区,某寺院极乐塔建成,9层佛塔课存放3万个骨灰灵骨,迅速被认捐一空。
随着丧葬文化不断演变、不断交融和传承,以及土地资源越来越稀少、人们的观念越来越开放,“入塔为尊”作为丧葬文化中的最高礼遇越来越受到普通人的青睐。
说到塔葬,就不得不提到“墓塔”的概念。墓塔的建筑形式最早起源于古印度,称之为“窣堵波”,原本用于安置释迦摩尼火化后产生的舍利子,是极为珍贵的所在。
墓塔的出现源自于人由生至死的过程,因而产生了传统的祈福文化。祈福文化在我国起源甚早,在《书经·洪范》中便有对祈福文化的详细阐述。生基祈五福,包括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因最后一福乃“善终”,故祈福之人死后可安葬于墓塔之中,福延子孙。
与不同,墓塔多位于有历史底蕴的宫殿皇陵式建筑内,可供奉列祖灵位,在梵音的庇佑之下成为往生者安息之所。
例如在八宝山,就有不少社会知士在墓塔中供养灵骨,其中包括末代皇帝溥仪、国民政府代总统李宗仁、国共两党都贵为上将的陈明仁等。
塔葬背后代表着福气与荣耀,是“入塔为尊”理念的体现。墓塔以“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哲学思想,传承着对人类自身和后代最美好的祝福。
结语
皇帝入陵,圣贤入塔,大夫入墓,百姓入土。百姓无权无势,只能以入土的方式求得最后的安稳,“入土为安,便觉足矣”,这不过是寻常百姓家对于身后事最基本的情感需求。
好在随着时间推移,随着丧葬文化的不断改革和进步,“入塔为尊”已经不是普通老百姓逝后的奢侈追求了。但是多数人选择“入塔”恐怕也不是为了死后冠上一个“尊”的名头,对于真正有信仰的人,那里才是往生净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