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米内是位于意大利北部的一座城市,城内有25,000名居民。这座城市当前急需为主扩增一座新的祭奠堂以多容纳500个用于置放先人瓮的壁龛。新设计的祭奠堂以不同与往常的形式表达了对传统祭奠堂的尊重。众所周知,该类型建筑的传统形式通常由一道向公墓中央大空间打开的柱廊构成,但此次的新建建筑则由三个重复的体量组成,并向公墓的西侧打开。
新体量与附近的一座家庭教堂的尺度相仿,但是在建筑语言和所用材料上与其大相径庭。这几个体量因提取了精神性空间最为本质的元素符号并将其浓缩成自身形象而赋予自身鲜明的建筑特征,在这里,自然环境与人工雕琢在同一空间中相互融合,共同栖息于阳光之下。
新建的馆阁仅采用了素白色混凝土和赞多比奥大理石两种材料建造,它们共同传达着一种简单的语言,它们代表着建筑蕴含的深层含义:是回忆,也是在世之人与辞世者之间的牵绊。这样的设计使得祭奠人的情绪仿佛被悬空于一种无法触及的神圣维度中。四季的交替变化影响着人对于时间的外部感知,相比之下,建筑内部静立不动的石墙则如同守卫一般,日复一日地保护着祭奠者的回忆。人们穿过建筑之间空无一物的入口空间便可进入到或交叉或平行于建筑体量的内部小径上。
新祭奠堂的整体效果与公墓的大面积扩建部分形成鲜明对比,其目的在于创建一处具有集合性、保护性以及斟酌性的地方,进而让前来祭奠的人置身于更加亲密而安静的维度中。这三个体量界定出一种一元而连续的空间体系,这种体系可以无限重复出现。交叉部分的简单挤出就是组合系统的母题元素。这种母题形式看起来就像是一道巨大的门,其中门的下半部分是一个个的壁龛隔间,上半部分则由向天空打开的非闭合圆弧构成。
该祭奠堂向公墓展示着自身纯粹的立体几何形态,素白的立方体上唯一的装饰和不俗之处就是那道竖向的切口。建筑在环境中显得冷寂而开敞。阳光和雨露可以直入空间内部而不经任何过滤设施,壁龛所在的墙壁有顶部大尺度的圆弧结构保护而避免日晒雨淋。
从上述这几个角度而言,祭奠堂中容纳骨灰瓮的壁龛和其承载的精神相互交叠,打个比方的话,就好像物质的重量与思想的轻盈之间所形成的对比。
总体布局以荷花湖为中心,运用动静平衡、阴阳调和的法则,有机地结合地理地貌,充分利用山势地形并结合亭、台、楼、阁的园林布局艺术,林木繁茂,名山苍翠,人文荟萃,万安园已是岭南人祭祖踏青的上选之地。经过二十载的雕琢与沉淀,万安园更成为集岭南文化之大成的朝圣之所。
万安园占地近900亩,山环水抱、绿树成荫,山形绵延、绿水柔美。前临蜿蜒而过的增江河,面向远处的状元峰笔架山,是传说中的八仙之一的何仙姑的家庙和诞生地,北傍正果庙,相传多年前曾有一位牧童在石上成佛,所以后人特意修筑了庙宇来供奉。所谓“名山秀水出人杰”,这种种神奇的传说,均寓示了此处是不可多得的宝地。